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479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1322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藏北双湖县巴岭乡地区出露一套深水相黑色页岩地层,包括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二个组地层单元。根据菊石化石控制的生物地层时代,下伏曲色组划归Pliensbachian-Toarcian 阶,上覆色哇组级代表Aalenian-Bajocian 期沉积,二者之间为连续沉积,是目前西藏特提斯域菊石化石控制程度最高的中下侏罗统地层。野外实测了索布查J2/J1界线剖面,按2m间距采集了148件样品,室内开展了无机碳(δ13Ccarb)和有机碳(δ13Ckero)分析,目的是揭示早侏罗世末期到中侏罗世初期这一时段的古海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曲色组沉积期古海水δ13CDIC偏正,而色哇组δ13CDIC偏负,J2/J1界线上下δ13Ccarb值显示阶步式负向偏移的特点。根据相关分馏方程计算,Toarcian期海洋浮游植物繁盛,δ13CDIC偏正,海水营养盐NO3浓度偏低,而Aalenian期海洋浮游植物衰减,δ13CDIC偏低,NO3浓度升高。沉积有机质或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kero在J2/J1界线上下与δ13Ccarb变化趋势一致,也具有由高值逐渐偏低的特点,但δ13Ccarb和δ13Ckero变化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并不同步,这是因为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高低变化所致。文中根据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定量的描述了索布查界线剖面陆源和海源有机质比例的变化过程,讨论了曲色组和色哇组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中央洼陷带是东海盆地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寻找优质储层发育区、明确优质储层主控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钻探成果,分析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花港组储层特征,探讨了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为中央洼陷带花港组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优质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有机酸溶蚀双重控制,多期叠置水道储层厚度大、粒度粗、分选好、杂基低,孔候连通性好,物性较好;花港组储层主要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下伏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早期产生的有机酸和晚期生成的CO2顺断层向上运移至花港组砂岩储层中,大量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被溶蚀,形成大量铸模孔和粒间溶蚀,有效改善了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993.
为重建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古海洋环境,选取小河磷矿(XH)、息烽磷矿(XF)含磷岩系剖面,通过系统采样及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揭示古海洋环境对磷块岩沉积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磷矿成矿受黔中古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的无障壁海岸海滩环境控制。陡山沱期洋水组磷块岩Sr/Ba值一般大于1,均值分别为1.90(XH)和0.95(XF),而澄江组沉积物Sr/Ba值均小于1,均值分别为0.11(XH)和0.18(XF),说明沉积环境由澄江期的湖泊相转变为陡山沱期的海相。小河剖面V/Cr和Ni/Co均值分别为1.77和2.17,息烽剖面V/Cr和Ni/Co均值分别为1.26和2.83,均位于弱氧化—氧化区间。息烽磷矿磷块岩δCe为0.75~0.95,均值0.85,小河磷矿磷块岩δCe为0.74~1.09,均值0.88,Ce负异常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显示沉积环境由次氧化—氧化的转变。这种氧化转变不仅造成了浅水富磷海岸大洋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促使与生物作用相关的磷块岩沉积,同时造成的生命演化也改变了大洋含氧结构,因此成磷环境的氧化转变是对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与生命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4.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为非均质性强的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结构评价难度较大。选取南羌塘坳陷布曲组20件白云岩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物性分析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其孔喉分布和分形特征,探索分形维数与白云岩储层物性参数、孔喉结构参数、孔隙成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布曲组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组构选择性孔隙、非组构选择性孔隙、裂缝3类,依据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将其孔喉结构分为5种类型,其分形曲线具有明显的转折点,转折点为孔喉分布峰值,代表连通性好的大尺度孔喉向连通性差的小尺度孔喉的转变;(2)小尺度孔喉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大尺度孔喉的分形维数比小尺度孔喉小,但分布区间较宽,样品间差异明显,表明大尺度孔喉复杂多样,层间(整体)非均质性比小尺度强;(3)大尺度孔喉的分形维数与储层参数、孔喉结构参数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布曲组白云岩储层的孔喉结构定量表征,大尺度孔喉分形维数越小,储层物性越好,大尺度孔喉占比越多对储层整体渗透能力的贡献越大;(4)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以沉积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物孔隙为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孔喉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5.
南羌塘盆地江鱼玛洛地区发育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砂岩源区环境进行恢复. 化学风化作用指标(CIW)、化学蚀变作用指标(CIA)和A-CN-K图解反映砂岩的碎屑成分遭受过较强烈的风化. 化学组分指标(ICV)和Th/Sc-Zr/Sc图解指示主要为第一沉积旋回产物,伴有少量沉积再循环物质. 岩石元素Al2O3/TiO2、Th/Sc、Cr/Zr比值和La/Th-Hf源岩判别图解反映砂岩的碎屑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并混入少量基性铁镁质岩石. 砂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及SiO2-K2O/Na2O、La-Th-Sc、Co-Th-Zr/10、Sc-Th-Zr/10判别图解均表明该砂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裂陷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6.
川中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大规模突破,仅在威远-资阳地区获得了少量产能,研究其储集层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可以为勘探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本研究基于川中地区的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地质资料,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储集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颗粒滩沉积组合、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1)研究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根据原始结构保存程度,可将颗粒白云岩划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2)研究区洗象池组发育潟湖-颗粒滩(-台坪)、颗粒滩-台坪(混积潮坪)、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3种颗粒滩沉积组合类型,其中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可形成厚度较大的颗粒岩段,其储集层物性最好;(3)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川中洗象池组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期表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层质量。  相似文献   
997.
刘晋虎 《测绘科学》2015,(9):120-124
针对工程建设中为满足相应的测量精度要求而进行的独立坐标系选择相关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阐述了高斯投影长度变形计算原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绘制的断面图和高斯投影长度变形适用范围曲线的套合,提出了一种独立坐标系选择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够对各种投影长度变形要求的独立坐标系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为进一步厘清羌塘盆地古生界烃源岩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以羌地18井钻遇的古生界上二叠统那益雄组黑色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元素分析、干酪根镜鉴,结合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评价那益雄组烃源品质,研究烃源岩的发育环境和演化过程,探讨羌塘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羌地18井那益雄组黑色页岩的TOC介于0.58%~6.74%之间,平均值为1.5%;有机质组成以镜质组为主,部分样品以腐泥组为主,H/C原子比介于0.42~0.81之间,O/C原子比介于0.08~0.28之间,干酪根类型指数TⅠ介于-75.25~38.50之间,干酪根类型属于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RO介于1.44%~2.01%之间,Tmax值介于455~544℃之间,主体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部分达到过成熟阶段,以生凝析油、湿气为主;(2)生物标志物揭示那益雄组沉积时水体为还原环境,具有混合物源特征。(3)羌塘盆地二叠系发育有效烃源岩,盆地东部的有机质丰度明显高于盆地西部,羌地18井中有效烃源岩厚度最大,达到212 m,以中等烃源岩为主,部分达到优质烃源岩标准,优质烃源...  相似文献   
999.
《China Geology》2023,6(2):187-207
The Qiangtang Bas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cated in the eastern Tethys tectonic domain, is the largest new marine petroliferous region for exploration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well QK-1 and its supporting shallow boreholes for geological survey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Project) completed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es to a series of new discoveri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source rock evaluation of the Qiangtang Basin. These findings differ from previous views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po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lack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s revealed by well QK-1 and its supporting shallow boreholes in the Project, the Qiangtang Basin hosts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regional seals, namely an anhydrite layer in the Quemo Co Formation and the gypsum-bearing mudstones in the Xiali Formation. Moreover,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favorable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s verified by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ealing capacity of seals, basin structure, tectonic uplift, magmatic activity, and groundwater motion. Furthermore, the shallow boreholes have also revealed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Triassic Bagong Formation, which are thick and widely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In addition,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type, abundanc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dicate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great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2023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000.
在前期详细岩石学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南羌塘坳陷布曲组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具有较低的微量元素含量,与班公湖-怒江洋盆海水快速入侵及炎热、半潮湿-半干旱条件下缺少地表径流补偿陆源物质有关;(2)Na元素和K元素指示布曲组保留先驱灰岩原始组构的白云岩和不保留先驱灰岩原始组构的晶粒白云岩的初始流体为同期蒸发海水,岩石中Sr元素的含量受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控制;(3)经历不彻底白云石化作用的过渡性岩类(RD5-1)是在中-深埋藏阶段中-晚期不彻底交代先驱灰岩形成,细-中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充填物由微-粉晶白云岩在浅埋藏阶段末期重结晶形成;(4)鞍形白云石的形成有外来高温流体参与,流体成因具大气淡水参与、流经碎屑岩地层深循环流体特征。新生代(78~64Ma)构造热事件是形成高温流体的热源,部分基质白云岩受到构造热事件的高温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